2009年3月16日 星期一

潮間帶初步介紹

林憶珊 e-mail:noproblem78630@gmail.com








潮間帶簡介:
潮間帶是指海邊從高潮線到低潮線之間的區域,隨著海岸的地形不同,潮間帶的水平長度可從幾公尺到幾百公尺長。潮間帶上方,是海浪飛沫能到達的地方,稱潮上帶(或稱飛沫帶);其下方向海延伸約30公尺深的地帶,稱為潮下帶(或亞潮帶)。潮間帶佔全球海洋面積很少,但包含的生物種類卻很多,這是因為陽光與養分充足,讓各類生物能繁盛生長。所以潮間帶不但是海岸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地帶,與人類生活的關係也非常密切。
潮間帶的特性:

1)潮汐 在某一定時間內海平面呈周期性可預測之漲落潮謂之潮汐。此為影響潮間帶生物最重要的因素。造成潮汐的原因相當複雜,包括太陽及月亮的引力,地球的地心引力或動力與地球自轉離心力的向量合力所造成,再加上各地海底地形及風力之不同而略有差異。
潮汐對海洋生物最大的影響主要看退潮後生物暴露於空氣的時間長短,及當時氣溫的高低,或為一天的中午或半夜,此二因素不但可決定生物是否會脫水乾燥而死,也決定其生物可在水中攝食的時間長短。
一般而言,潮汐長有規律性,故許多沿岸生物在生理、生殖行為上均有節律性的現象。
(2)溫度 大洋之中的水溫相當穩定,而潮間帶地區水溫變化則十分據列,且常超過生物高溫容忍的範圍,有時雖不立即致死,但會使其體質變弱,更易受到其他因子二次傷害。
(3)波浪 影響海洋生物分為兩方面,一為機械式的衝擊或沖刷力,可剝離或沖走許多固生或棲身在潮間帶之生物,在沙石海岸甚至可改變其地形與生物分佈;其次為波浪可延伸潮間帶的範圍,使潮間帶之生物可分佈至更上緣碎波可及之處以及增加溶氧。
(4)鹽度 鹽度變化對生物的影響來自兩方面,一為低潮時下大雨,使潮間帶特別是潮池之海水遽降,其次為低潮時晝間水份蒸發快而使潮池中之海水鹽度劇增。
倪千媄 e-mail:m4914990@yahoo.com.tw







什麼是潮間帶和潮池?

最明顯的不同點在海水的高度,左邊的以較高。我們都知道,在同一個地方,漲潮的時候,海水會比較高;退潮的時候,海水較低。漲潮的時候,海水上升,被海水覆蓋的一部份海岸,在退潮時候會因為海水高度下降而暴露在空氣中,這個區域,我們稱為『潮間帶』。
以上面的右邊那張圖為例,因為退潮而暴露在空氣中,而且還覆蓋著許多綠色藻類的區域,就是『潮間帶』。但是潮間帶的地區並不是完全平坦的,退潮後,在凹陷的地方常常有一些海水沒有流出去,就會形成一個個像小池塘的池子,就稱為『潮池』。


鄂玟惠 e-mail:cherish7913@yahoo.com.tw









常見物種:

海藻是生長在海洋中的隱花植物 ,沒有維管束,不具根莖葉,也不會開花,澎湖海域所記錄到的海藻超過100種。  

海藻是海洋食物鏈中的基礎生產者,也是海洋生物覓食、交配、產卵與稚魚的 避難所,並且是水中氧氣的製造者,對生態平衡有卓越貢獻。   海藻包括綠藻、褐藻、紅藻、藍綠藻四大類群。










腔腸動物:水母,珊瑚...等<桌形軸孔珊瑚>









軟體動物:珠螺,黑鐘螺,結螺...等螺類<高腰蠑螺>











棘皮動物:海星,海膽,海參...等<刺冠海膽>










節肢動物:蝦,蟹,龍蝦類<鋸緣青>



魚類:河豚,蝦虎科...等<六斑刺河魨>





高筑倩 e-mail:mimmy216@yahoo.com.tw







潮間帶生物適應:
潮間帶生物為了適應此區環境的劇變,其身體組織也演變出一套生存之道,茲描述如下:
<1>抗旱
  可動性的動物防止離水時水份減少之最簡單的方法即是躲入陰暗潮濕的洞穴、縫隙或是草叢中,它們可自行選擇最適之微棲所環境。
固生性之海藻則只有藉其組織的高耐旱性,等到下次潮水來時再迅速吸水復原。固生性之動物如藤壺,於低潮時緊閉其殼以保住水份;海葵及水螅則分泌黏液來防止水份散失;在泥沙地的潮間帶生物則多半鑽入地下之管穴中。
<2>熱平衡
  潮間帶生物在極熱和極冷的環境中也有行為和構造上的特殊適應,由於潮間帶的溫度變化多半接近生物的致死高溫而非致死低溫,所以生物體所發展的熱平衡機制常是為了抗熱而非抗寒。如貝殼上的凹凸皺紋可增加散熱之表面積(愈靠近潮上帶的貝殼其凹凸皺紋也愈多,反之潮下帶的貝類其殼就愈光滑);或殼色高緯度區者為淡,以反射光線等。
<3>機械性衝擊
  為防止波浪的沖刷,藤壺、牡蠣及管蟲均固生於底質上;海藻則以固定器;紅鬍魁蛤則以足絲固著;方蟹之身體平扁等均為有效減低波浪衝擊之策略。
<4>呼吸
  潮間帶動物在退潮缺水時,為降低耗氧量,其生理活動亦會趨於靜止以降低氣體交換速率。
另外為了保護薄弱易乾燥的呼吸器官-鰓,如貝類均將鰓隱藏於外套腔內;或如魚類(彈塗魚)之呼吸器官除了鰓部之外,尚有微血管密佈的口咽腔來呼吸,甚至於其皮膚也具有呼吸功能。
<5>攝食
  日行性岩礁岸之動物多半在漲潮有水淹沒時主動覓食,包括啃食性、濾食性、腐食型及掠食性動物在內;而在砂泥底質中生活之生物,因底質富含水份,在退潮後亦會覓食;夜行性動物在夜間低潮時亦可活動。
<6>鹽度
  潮間帶海水可能會因下雨或蒸發而使鹽度下降或昇高,以致無法維持其體內之滲透壓平衡。而大部份潮間帶動物雖為廣鹽性但並無調節體液鹽度之機制,牠們對鹽度之適應可能也只能緊閉其殼的方法來防止乾燥脫水。
<7>生殖
  因潮監帶多形固著生活如珊瑚,故須靠產漂浮性卵或幼生來擴散,並將產卵周期亦演化成與潮汐或大潮一致,以確保其受精與繁殖成功。


白珊瑜 e-mail:ki79626@yahoo.com.tw








產業活動:

澎湖島孤懸海隅,土瘠民困,作山僅足餬口,討海人口佔了半數以上。

擁有動力漁船能「討大海」的人家畢竟不多,有舢舨或小古船能「討小海」的人家雖然較多,但其機動性差,作業範圍小,漁獲也少。

遇到冬季風強浪猛,大海小海均得休海。

澎湖有廣大的潮間帶,不需船隻、不需大量作業人力,且不受季風影響,漁期可周年。巡滬拾螺、採貝、摃蟶、摃生蚶、抱墩、破蚵、照海、巡蟹、釘網仔等產業活動,可隨季節、潮汐、市場供需等情況、自由、隨機進行,這種「零星海」的作業人口最多,是潮間帶漁作中最受歡迎的產業方式。
「錢鰻」是澎湖人對裸胸鯙通稱。

而聰明的漁人設計了一套「先誘後捕」的絕活來對付狡猾的錢鰻。錢鰻的時間主要以3月到8月間,水溫回暖時最適合,每月的農曆12~16日、26~30日大退潮時下海,尤其是乾潮反漲,南流行起之時。  

澎湖縣沿海珊瑚礁底質發達,石滬又多,裸胸鯙的種類應屬不少,喜棲珊瑚洞的黑斑裸胸鯙,喜棲滬岸洞的雷福氏裸胸鯙,骨頭少口感較佳的花鰭裸胸鯙,肉質細膩的伯恩斯裸胸鯙,都是的錢鰻高手喜愛的鰻種。

低竿網也是潮間帶常用捕魚的工具。抓魚的原理類似石滬,可視為一種可選擇移動式的捕魚陷阱。一般立竿網有高、低之分,低的大多屬個人私有;高立竿網則由20~30人所組成。一般澎湖各村村民所用的以低立竿網為主。退潮時將鐵條插在礁棚上或石滬間,依網的高度將上緣繫於鐵條上,下緣則以礁石壓網。漲潮時,魚過網;退潮時,魚便被困於網房內。


資料來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